关于肖邦的音乐课件PPT免费
肖邦传世名作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肖邦分类作品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萧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4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4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厝卡舞曲(Mazurkas)
马厝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厝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厝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全部以上乐曲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236925/
=========================================================
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 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罗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 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 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 《第一交响曲》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 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摘自《西洋百首名曲祥解》(人民音乐出版社)
经典作品: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1.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15:30)
2. Andante sostenuto (9:30)
3.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5:08)
4.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19:12)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
1. Allegro non troppo (15:30)
2. Adagio non troppo (10:22)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ino) - Presto ma non assai (5:39)
4. Allegro con spirito (9:55)
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Op. 90
1. Allegro con brio (10:04)
2. Andante (9:04)
3. Poco Allegretto (6:12)
4. Allegro (9:37)
Symphony No. 4 in E major Op. 98
1. Allegro non troppo (14:02)
2. Andante moderato (12:45)
3. Allegro giocoso (7:26)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11:19)
Tragic Overture in D minor Op. 81 (13:03)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in C major Op. 80 (11:25)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 Haydn in B flat major Op. 56a (18:23)
1.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2:04)
2. Variation I: Poco pi?animato (1:20)
3. Variation II: Pi?vivace (0:59)
4. Variation III: Con moto (1:38)
5. Variation IV: Andante con moto (2:03)
6. Variation V: Vivace (0:56)
7. Variation VI: Vivace (1:28)
8. Variation VII: Grazioso (2:51)
9. Variation VIII: Presto non troppo (1:00)
10. Finale: Andante (4:00)
Wiener Philharmoniker
Sir John Barbirolli
(Wien, Musikvereinssaal, December, 4-18, 1967)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
1. Maestoso (23:32)
2. Adagio (15:44)
3.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12:50)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Op. 83
1. Allegro non troppo (19:27)
2. Allegro appassionato (9:24)
3. Andante (13:01)
4. Allegretto grazioso (9:27)
Daniel Barenboim, Piano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No.1 Studio, Abbey Road, London, August, 1967)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 Orchestra in A, Op. 102
1. Allegro (16:30)
2. Andante (6:58)
3. Vivace non troppo (8:28)
Alfredo Campoli, Violin
Andr?Navarra, Cello
Hall?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September, 17-18, 1959)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1. Allegro non troppo (Cad. Kreisler) (22:51)
2. Adagio (9:58)
3.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 Poco pi?presto (8:13)
Yehudi Menuhin, Violi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udolf Kempe
(September, 1957)
下载:http://www.verycd.com/topics/129344/
==================================================================
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e小调钢琴奏鸣曲》(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格里格的音乐很快流行起来。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仅在正规的大音乐厅里演奏,在咖啡厅和餐厅里也同样听得到。如此轰动的公众应与人们对一名在贫困中苦苦拼搏的艺术家的传统想象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轻音乐演奏者们又滥用了格里格和声方面的创意,这种作法对格里格的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57年,就在纪念格里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际,评论家们宣称,格里格的名字已经确定无疑地在古典音乐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又再一次出现了转折,这一转折对格里格来说是个良机。许多浪漫派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复古,格里格的音乐正属于这一范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上演,他的唱片发行量还在直线上升。新一代音乐家们已经重新认识到对其作品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
爱德华.格里格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民族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挪威人民的个性,就这一点而言,他对其他的作曲家是个极大的激励。然而,他的作品的重大意义不仅仅限于此,事实上他成功地运用音乐这一形式表达了一种众所认同的思想和激情。格里格的音乐早已超越了国界,这充分表明他决不仅仅是一位民族作曲家。
下载:
http://www.verycd.com/topics/154284/
http://www.verycd.com/topics/159353/
猴代表什么生肖
中国生肖猴秉具积极的象征意涵
一千多年来,中国生肖猴一直秉具积极的象征意涵。猴年出生者智识聪慧,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博识广略,善于发明创新,富有创造力。猴,五行属土,灵颖睿智。猴个性执着,但又具有迷人魅力,热爱表现自己,自信自重。金猴摘桃是中国传统年画主题,「八」个蜜桃则象征着收获与好运。实际上,桃寓意健康,数字八则代表幸运。
在Chopard萧邦的精心诠释下,一只金猴栖身于结满硕果的树枝上,采摘蜜桃,夕阳的霞光晕染出一片金色的天空。背景中的金色山谷呈现一派暖融融的景象,其色调与柔和的玫瑰金表壳完美配搭。
L.U.C XP金猴摘桃莳绘腕表搭配黑色鳄鱼皮表带,同时配备以莳绘工艺悉心装饰的特别表盒。表盒外部呈黑色,内部则为莳绘金色,其八角形设计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欢愉的寓意。
生漆原料 非凡技法生漆原料是从漆树的树脂萃取而来。漆树的树脂经细致采集、陈化、加工,方可成为生漆。之后需逐层上漆,且每一层均极为纤薄。莳绘大师以漆绘技术,在漆面上勾勒出以金粉凸显的图案,这要求极为严谨细致的手法。惟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资深大师方精谙此道,这些大师毕生致力完善工艺,对每一个动作皆精益求精,力臻完美。
如同往年的L.U.C XP莳绘腕表,Chopard萧邦与日本皇室御用漆器制作商山田平安堂携手合作,制作这款珍贵表盘。在日本被誉为「人间国宝」的莳绘领域泰斗级大师增村纪一郎亲自设计表盘,并监督由Chopard萧邦特别邀请的莳绘大师小泉三教绘制表盘。
Chopard萧邦高级钟表象征 卓越机械博大精深的远东工艺与Chopard萧邦高级钟表所象征的尊贵瑞士高级制表工艺相融合。此非凡表盘搭载L.U.C XP表壳。其纤薄造型及精致表圈优雅凸显日本莳绘艺术家的瑰美作品。腕表搭载L.U.C 96.17-L超薄机芯,其厚度仅为3.30毫米。
这款精工细制的自动上链机芯纤薄至极,采用微型转子技术。微型转子以22K金打造,巧妙置入机芯中以达成纤薄厚度与实用功能的平衡。机芯配以Twin双发条盒技术,动力储备前所未有地长达65小时,并根据最高美学和技术标准进行润饰。
L.U.C XP「金猴」莳绘腕表 技术规格
表壳:
18K玫瑰金
总直径:39.50毫米
厚度:6.80毫米
防水性能;30米
18K玫瑰金表冠带L.U.C标志 4.00毫米
防眩光蓝宝石水晶表镜
开放式表底盖
机芯:
自动上链机械机芯 L.U.C 96.17-L
总直径:27.40毫米
厚度:3.30毫米
宝石数:29颗
振频:28,800次/小时(4赫兹)
动力储备:65小时
采用Twin技术的双发条盒
表桥饰有日内瓦波纹(Ctes de Genve)
表盘与指针:
采用莳绘工艺并饰有灵猴图案
镀金太子妃时针及分针
功能与显示:
中央时、分显示
表带与表扣:
黑色鳄鱼皮表带,Alsavel手工缝制衬里
18K玫瑰金针扣